2022年5月,習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這深刻揭示了中國道路與中華傳統文化內在的、歷史的、邏輯的關聯。中國道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移植舶來的,而是腳踏中華大地,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中自信地走出來的,其深厚底蘊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因而,中國道路歸根到底彰顯的是中國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精髓及其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變遷與文明發展中,培育并形成了綿長而的文化傳統。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與實踐智慧,是中華民族賡續發展的根本,深刻影響和形塑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念,是我們屹立于激蕩時代的文化根基,是我們回答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的文化底氣。正如習總書記所要求的,“要把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傳統文化蘊含中國人觀察世界、理解社會、看待人生的而智慧的價值判斷、文化視角和理論思維,涵蓋禮義、體用、理氣、乾坤、善惡等辯證范疇,內在地要求人們用辯證思維和各種智慧正確對待內與外、義與利、家與國、道與器、知與行的關系?!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操,“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世界情懷,“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美好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道,“民為邦本,民說無疆”的民本理念……這些思想、理念、價值歷久彌新,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而薪火相傳,歷經劫難又浴火重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熠熠生輝、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的轉化發展中融入當代文明的歷史性建構,實現同現代社會的和諧共生、交互砥礪,才能煥發出蓬勃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才能展現出充滿自信的文化底氣,才能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更多有益啟示。正是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史性地開辟出了中國道路。
傳統文化涵育并滋養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是蘊含中國特色于其中,以社會主義為根本屬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謂的“中國特色”,實質上就是指中國道路深深扎根于綿延久遠的中華文明,汲取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精要。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說,我們開辟中國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明傳統決定的。中國道路富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精華、時代特色,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生機與活力,彰顯了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國特色”與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的歷史性結合。
具有厚重文明史的中國,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創造了人類歷一個又一個輝煌盛世。從文明早期的多元起源、繁星燦爛,到商周時期青銅文化、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再到秦漢雄風、盛唐風貌、兩宋文化、明清演繹,接續不斷、繁榮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書寫了諸多華彩篇章,為人類文明的百花齊放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明代中期以后,在封建主義漸趨囿于地域封閉的形勢下,在資本主義形成全球擴張態勢的過程中,“東方逐漸從屬于西方”。尤其是1840年戰爭以后,古老的中國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迭新,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因子的“兩相結合”來推動實現的。這根本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內在價值契合性。中國古已有之的“民貴君輕”“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從根本上契合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閃電”激活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而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以鮮活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才能成為真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才能凝結著中華文化的思想智慧。
科學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科學社會主義。中華傳統文化正是在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結合中實現了文化的現代化,從而涵育并滋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成和發展,并使中國道路具有無比自信的文化依據。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道路展現深厚文化底蘊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中國道路賡續發展的過程中創造的。中國道路不僅被中華傳統文化浸潤滋養著,而且生動呈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文明的因子不斷得到激活,從而以鮮活的現代文明形態表現出來,歷史地表征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意味著中國道路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生成了富有時代高度的文明內涵,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嶄新文明境界。
中國道路展現了中華文明民本主義的傳統,詮釋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為民本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深切地體現在“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等中華傳統民本思想中。中國道路生動體現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屬于全體人民的文明新形態,既體現了中國人民在發展道路上的價值追求,又體現了黨和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保障,超越了過往只是少數人的或只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舊形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形態。
中國道路展現了中華文明天下主義的傳統,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情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主義的文明傳統,并在中華文明的包容特性中實現了文明融合。人類文明新形態雖然以中國為故鄉,以中國道路為其發展基石,但其文明境界包含全人類、全世界。尤其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價值觀上主張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凸顯了真正關心全人類生存現實和前途命運的世界精神與價值智識。因此,中國道路的形成發展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創造,絕不是主張“一枝獨秀”,而是意味著要使人類文明的百花園“姹紫嫣紅開遍”。
中國道路展現了中華文明和平主義的傳統,突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和平屬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為深層的文化基因,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都是生動例證。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直言,“我仔細地研究了中國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我不得不承認,我從未見到有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聽說過他們擴張國界”?;仡櫧詠淼氖澜鐨v史動向,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新中國,沒有走侵略擴張的老路,而是在賡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以和平的姿態成就發展偉業。由此,它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總體展現了人類文明遠景的“和平邏輯”,開辟出了文明交融的康莊大道,是中國創造性地貢獻給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新方案。
(作者田鵬穎,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